|
 |
详细信息 |
当前位置:首页 - > 详细信息 |
我国农药进出口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
2006/11/8 20:56:00 |
来源:中国兴农网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农业领域合作已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此间召开的中国-东盟农药贸易管理论坛上,农业部的专家分析认为,农药出口已成为拉动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国农药进出口仍然存在缺乏品牌意识、进出口企业少等问题,亟须从健全法律法规等五个方面进行规范,实现我国农药进出口健康、有序发展。
--农药进出口呈现出六大特点 我国农药产品以其较高质量、合理的价格,正受到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欢迎。我国农药进出口呈现出六个特点:
一、农药出口保持强劲增长的良好态势,出口量和出口金额持续双增长。不仅表现在出口品种数大幅增加,还表现为出口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取得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约600个中,90%都已出口到欧美、东盟等156个国家和地区。
二、农药出口品种结构日益合理,品种规模增大。2005年,由于我国推行削减和淘汰高毒杀虫剂计划,除草剂产量大幅上升,出口金额也占到了农药出口总金额的47%左右,这意味着我国目前出口的农药品种结构与世界农药市场结构基本一致。
三、农药出口企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按地域分,江浙沪作为我国农药生产的大省份,在农药出口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我国农药出口的金三角。2005年,这3个省份的农药出口企业共出口农药11.47亿美元,占全国的70.6%。按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是我国出口农药的主力军,2005年出口农药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共出口总金额9.85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金额的62.5%。
四、农药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据了解,中国农药出口市场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市场仍是主体,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三个市场并驾齐驱。
五、出口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其他方式为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农药在经过长期只出口产品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稳定和开拓市场的基础上,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开始在国外建农药生产或加工厂,或建立销售渠道,如连锁店等,为我国农药产品、农药技术、服务走出国门、服务世界开拓了新的领域。
六、农药进口总额呈现下降的趋势。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农药进口总量达3.9万吨,进口额达1.66亿美金,2004年3.4万吨,进口额为2.05亿元。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叶纪明说,我国农药进口数量增加了,但进口总额反而下降,从一个侧面说明国产农药产品竞争力的增加,阻止了进口农药价格的上升。
--农药进出口贸易亟须解决四大问题
虽然我国农药进出口贸易发展态势良好,但隐藏在背后的问题不容忽视。针对国内产业政策调整、国外竞争环境激烈、国际公约制约逐步凸显等一系列新情况,叶纪明等专家认为我国农药出口贸易亟须解决四大问题。
首先,出口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目前我国出口农药产品高达2905个,但真正算得上品牌的仅有87个,出口农药大部分是在“贴牌”销售;出口的农药产品仍以原药为主,相当一部分是出口原料,深加工的农药制剂出口较少。这说明我国出口输出的是低附加值产品。
其次,进出口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小,缺乏有效的行业协调,无序竞争严重,出口量大利小。截至2005年底,我国从事农药进出口的企业达1800多家,但年出口额超百万美元的却不到200家。叶纪明说,由于国内需求饱和,大量企业不得不进军国际市场,导致企业为占有市场份额不惜低价竞争,相互压价。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出口利润过于依赖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这严重影响我国农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第三,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各国农药管理政策越来越严格,技术壁垒已成为我国农药进出口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非关税壁垒。目前发达国家已拥有农药研发的高端技术,人为设置技术壁垒,而我国又缺乏与之相抗衡的技术标准和精通国际市场营销的人才,企业联合度小,导致开拓国际市场困难较大。
第四,由于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量增加迅速,导致环保问题凸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基础向我国转移,在带来技术的同时,也加重了我国的环保压力。
|
[ 关闭窗口 ] |
|